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红楼梦》文字稿——虎兔相逢大梦归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红楼梦》文字稿——虎兔相逢大梦归
日期:2023-05-25 22:22热度:加载中...

《红楼梦》文字稿——虎兔相逢大梦归

一、贾妃点戏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诸姊妹作诗和元春赏赐宝玉并贾兰的情节之后,便是贾妃点戏的情节。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

第二出,《乞巧》;

第三出,《仙缘》;

第四出,《离魂》。

上面是小说原文内容。“第一出,《豪宴》”处有脂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处有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处有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处有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这四出戏中的故事与相应脂批所暗示的《红楼梦》后面的情节,很多人都已经解读过了,我这里就不啰嗦了,只说我重点要说的。由于这四出戏是这样一个顺序,因此有人就认为脂批所说的这四出戏中所伏的这四件事情,肯定也是这样一个先后发生的顺序:也就是先贾家败落,又元妃之死,再甄宝玉送玉,最后是黛玉之死。所以她们就认为林黛玉肯定是在《红楼梦》的最后一回去世的。

但这是把这段情节的重点摆错了。要记住书里面作者明确写的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脂批所说的话再重要,那也是书外的内容,优先级也要低于书里面明确写的内容。一定要记清楚这个原则。元春点的这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是书中正式的内容,作者这样排列是有其目的的。

和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时点戏,第一本是《白蛇记》,第二本是《满床笏》,第三本则是《南柯梦》情况类似。元妃点的这四出戏的名字,正好就是贾元春一生的四个阶段。不一样的是,贾妃点的这四出戏,内容要用于伏脂批所说的那四件事情,而贾元春的人生顺序则只看这四出戏的名字。

豪宴:代表元春的出生。元春生在贾府这公侯富贵之家,这就是豪宴。

乞巧:代表元春的成长。“二十年来辨是非”,贾元春能够德才兼备,入宫后凭自己的实力成为皇妃,显然她的能力在诸姊妹中是出类拔萃的。

仙缘:戏里面的意思是修道成仙之缘,但“仙缘”这个词还有另外一种意思。成为皇妃,也就是嫁给了皇帝,这本身就是“仙缘”。这就是元春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入宫后成为皇妃,并且“榴花开处照宫闱”。

离魂:“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正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时所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离魂》戏里面的内容暗示了黛玉之死,而戏的名字本身,则暗示的是元春本人之死。

作者优先保证的是这四出戏的先后顺序符合贾元春人生的四个阶段,你要求四出戏的内容所暗示的四件事情也要符合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那我只能说你这要求太高了。还是我之前说过的那个解读《红楼梦》的常见问题,把《红楼梦》完全当谜语书来看了。要明白《红楼梦》只有第五回的判词才是按推背图的方式写的,并不是整部《红楼梦》都是按这种方式写的,《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

二、贾妃“甚喜”

贾蔷张罗演了戏之后,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哪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拗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贾蔷是觉得《游园》《惊梦》这两出戏更适合元妃省亲这时候来演,但龄官认为这两出戏非本角之戏,所以非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这段情节解读成什么的都有,我看有人解读说这里是贾蔷犯了错,因为梨园里有规矩,同一出戏演过后面的部分,就不应该再演前面的部分了。之前已经演过《离魂》,之后就不应该再演同一出戏的《游园》《惊梦》了。这里就和很多人对第三十一回贾宝玉对袭人说做和尚情节的理解类似了,总觉得自己比书里面的人物聪明多了,书里面的人理解错了,自己的理解才是对的。

你要明白《红楼梦》毕竟是小说,而且元妃已经说了“不拘哪两出就是了”,所以根本就不用考虑那什么规矩。这里就是在表现龄官的性格,正如此处脂批所言:“按近之俗语云:‘宁养行军,不养一戏。’盖甚文言文优伶之不可养之意也。大抵一班之中此一人技业稍出众,此一人则拿腔作势,辖众恃能种种可恶。使主人逐之不舍,责之不可。虽欲不怜,而实不能不怜;虽欲不爱,而实不能不爱。余历梨园弟子广矣,个个皆然,亦曾与惯养梨园诸世家兄弟谈议及此,众皆知其事而皆不能言。今阅《石头记》至‘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二语,便见其恃能压众、乔酸娇妒,淋漓满纸矣。”

这么多人演戏,元妃单单赏了她,说“龄官极好”。我要是遇见这种事情,我恐怕也会忘乎所以,想要尽情表现一下自己。而《游园》《惊梦》并不是龄官所擅长的,为了在皇妃面前尽力表现自己,这才一定要作自己所擅长的《相约》《相骂》。这里就是在表现龄官这个人物的性格,我就是要展现我自己,合适不合适我才不要管。

贾蔷拗她不过,只得依她作了。元妃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甚喜”。关于这段情节,欧丽娟老师认为是因为元妃喜欢龄官的性格,所以才会“甚喜”。而且一般认为龄官是黛玉的重像,因此她认为元妃虽然看好薛宝钗,倾向于选择薛宝钗作未来的宝二奶奶,但是元春其实更喜欢林黛玉的性格。

对此我完全不能认同,原因和之前解释过的一个情节道理类似。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和凤姐要调查绣春囊的事情,正好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过来说丫鬟们的不是,特别是说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

这个我之前宝钗篇《想当宝二奶奶》的视频已经详细解释过了。王夫人根本就不认识晴雯这个人,她只是在让凤姐替自己辨认,看自己是否认错了人。只是因为晴雯眉眼和林黛玉有些像,而王夫人讨厌晴雯这样的人,所以就认为王夫人也讨厌林黛玉,这样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作者这样设置,是为了“晴为黛影”,两个人之间确实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丫鬟奴仆,林黛玉和晴雯之间的差别也是非常大的,不能这么简单地由此及彼。之前的视频已经具体解释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同样的道理。元妃就见过龄官这一次,她就掌握龄官的性格了吗?即便如此,和晴雯之于黛玉一样,龄官和黛玉是有相似之处,但是两个人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戏子,不同点是要远多于共同点的。就算元妃因为这一件事情,就了解龄官的性格了,那么她就也了解黛玉的性格了吗?她喜欢龄官,所以就肯定也喜欢林黛玉的性格吗?我同样认为不能简单地由此及彼。

那么为什么元妃在知道龄官拒绝了贾蔷的命令之后,会“甚喜”呢?第十八回前面元妃和家人们在内室相见时,元春说过一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当年进宫作女史,并不是元春自己所情愿的事情,但她不敢拒绝,也没办法拒绝。后面这里贾蔷命令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就有点类似于元春当年的遭遇了。龄官敢于拒绝贾蔷的命令,而无论是之前进宫作女史,还是如今成为皇妃之后,元春都是不敢也不能拒绝上面的命令的。元妃喜欢的是龄官拒绝贾蔷的命令这件事情,而不是喜欢龄官这个人物的性格。

三、元春的判词和曲

书中与贾元春相关的情节非常少,接下来就是第二十二回后面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炮竹。这一方面表现了元春这个人物的特殊地位,“三春争及初春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她的最终结局。还有第二十八回元妃送端午节礼的情节,这个到后面再具体说。

然后就是之前《语言的智慧》视频里说过的第三十五回宝钗替凤姐解围的事情。贾宝玉被贾政痛打之后,贾母等人来看望他,贾宝玉说想吃小荷叶小莲蓬的汤,贾母就让人赶快做去。凤姐让人找到了做汤的模子,并且吩咐做出十来碗来。王夫人问:“要这些做什么?”凤姐笑道:“这一宗东西家常不大做,今儿宝兄弟提起来了,单做给他吃,老太太、姑妈、太太都不吃,似乎不大好。不如借势儿弄些大家吃,托赖连我也上个俊儿。”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情。”说的大家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的起。”便回头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账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哪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眼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说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的一样看待。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欧丽娟老师认为贾母说的“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的“四个女孩儿”,并不包括贾元春,而指的是迎探惜姐妹和林黛玉。那么我想先问一个问题:贾元春属于不属于“群芳”呢?

第五回《恨无常》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虽然贾元春是皇妃,但《红楼梦》的作者显然并没有把她供起来,仍然把她归于了薄命司,让她以石榴花为代表花,位居金陵十二钗之中。那么你说她属于不属于“群芳”呢?

最后一句“须要退步抽身早”,曲中的贾元春此时已经不在人世,这是一句死者对生者的忠告。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她悔恨自己生前没有做到“退步抽身早”。那么还是我之前提到过的问题:贾元春作为皇妃,她怎么“退步抽身”?告老还乡吗?首先皇妃好像不能告老还乡,其次元春也并没有老。主动让皇帝把自己打入冷宫吗?显然也不可能是这个意思。这个“退步抽身”要和第五回前面的判词结合起来才好理解。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就浓缩在了判词的第一句里。“二十年来辨是非”,说明贾元春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的人。那么就字面意思明辨是非就完了吗?明辨是非是为了什么?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第一句话真正的涵义是,贾元春能够明辨是非,因而她是一个往往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因此她才能“榴花开处照宫闱”!

有人把第二句解读为贾元春怀孕了,但其实石榴花就是元春的代表花,并没有石榴开花表示怀孕的意思。作者都是以花来代表书中的优秀女性,并没有用水果来代表的例子。这个石榴花不仅判词这里出现过,后面第三十一回也出现过,湘云的丫鬟翠缕说道:“他们(贾府)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

“榴花开处照宫闱”这句表达的是贾元春得宠后的荣耀之盛。“三春争及初春景”,这里“三春”和“初春”的对比,我觉得也不限于迎探惜三姐妹,而是其他人如何能与元春相比?然后便是“虎兕相逢大梦归”!

最后这一句庚辰本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而甲戌本却是“虎兔相逢大梦归”。有人说是因为“兕”和“兔”两个字比较像,所以抄错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这两个字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至少有点没点应该还是能看清楚的。有人把这“虎兔相逢”解读成贾元春是虎年兔月死了,或者是虎月兔日死了,我认为这都是忽视了这首判词的结构问题。

这整首判词是一个什么结构?转折。一路向上,最后却急转直下。把四句话分成前后两组,每组的两句仍然有紧密的关系。正是由于“二十年来辨是非”,所以元春才能“榴花开处照宫闱”;如今“三春争及初春景”,看似荣耀显达,然而“虎兕相逢”之后,就“大梦归”了。“虎兕相逢”或者“虎兔相逢”,正是“大梦归”的原因。什么虎年兔月、虎月兔日暗示了贾元春是哪一天死的,如此这首判词结构中的因果关系就没有了。

第十八回元妃点的四出戏,其中“第二出,《乞巧》”有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因为《长生殿》写的是马嵬兵变杨贵妃身死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贾元春肯定和杨玉环是一模一样的死法。我认为这是忽略了《红楼梦》的作者引用典故和诗词时的一贯作法。而且有人根据“荡悠悠”这三个字,就认为元妃是被人吊起来荡死的。你都不看后面的“把芳魂消耗”吗?《恨无常》曲里的贾元春一开始就已经是死去的状态了,而且我之前说过,十二支《红楼梦》曲都是人物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总结。因为《恨无常》曲里的贾元春是灵魂的状态,所以她才会“荡悠悠”,并且一点一点地散去,也就是“把芳魂消耗”,去往另一个世界,最终“儿命已入黄泉”。

我之前多次说过,曹雪芹引用典故的时候,都是只引用其中的一部分涵义,引用诗词的时候也非要改一个字。很多研究《红楼梦》的人,都在刻意往某些历史事件上拉扯,认为书中的某些事情就是那些历史事件的翻版。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很可能恰恰与作者的本意相反。正如第一回空空道人说石头上的故事“无朝代年纪可考”,石头解释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所以贾妃点戏这里脂批所说的暗示,我认为只是暗示贾元春之死是非正常死亡,是宫廷斗争所造成的,不必追求和历史事件完全一样。

四、多余之话

我发现现代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总觉得自己比古人聪明多了。古代的人脂砚斋明确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也是《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一样的地方,)而很多现代人就是觉得古人说的不可信,现代人“拿出”来的所谓“原本”才可信。但这所谓“原本”很多情节设定一看就是现代人才会有的想法。古人即便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都不会那样去想,都不会那样去设定。

我才知道鬼本里贾政居然要让妙玉嫁给贾宝玉,还要让黛玉给宝玉作妾。我真的是震惊了!贾政是什么人?和薛宝钗一样,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是阻碍宝黛相爱的大反派?即便就是这样的,那么贾政让妙玉嫁给贾宝玉,这是什么操作?人家妙玉是尼姑呀!你让贾宝玉娶一个尼姑,这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可能会做的事情吗?还让林黛玉给贾宝玉作妾!这一看我就知道绝对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那种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的西方爱情观。

第六十回赵姨娘来找芳官的时候,芳官是怎么说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做人家的小老婆,本质上你就是奴仆的身份了,可不是某些现代影视剧所演的那样,似乎就是差了一个档次而已。让林黛玉作妾,这实际上就是把林黛玉给卖了,只不过是卖给自己家了。人家林黛玉是什么身份的人?贾母的外孙女,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女儿,家族曾袭过五代列侯。现在连平民都不让当了,直接由贵族大家闺秀变成奴仆下人了!人家林黛玉什么性格?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林黛玉是绝对不会接受作妾的。只有秉持爱情高于一切,为了爱情可以舍弃一切的西方爱情观的现代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林黛玉为了和贾宝玉相爱,可以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份,可以完全无视林家的名声。也只有现代人才会认为林黛玉不愿意给贾宝玉作妾,那就说明她不够爱贾宝玉。以后讲妙玉时再详细说吧,实在是既可恨又可笑。

有的人说反正只有一个号称脂砚斋的人明确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脂砚斋也可能会说谎呀,那就说明还不是完全确定的,所以除非再有出土文献明确说《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否则我就是不相信。说得好像自己多么有先见之明一样,似乎唯独他这样的人才是人间清醒。但这种人的逻辑完全是反的,是一种类似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观念。因为《红楼梦》和其他几部名著是不一样的,既然已经有脂砚斋等证据说明作者就是曹雪芹,那就除非你再有明确证据说明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而不是一些模棱两可、虚无飘渺的所谓“证据”,否则《红楼梦》的作者就应该确定是曹雪芹,而不是把逻辑反过来。

清代是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而且清代的文字狱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也是清朝统治者最在意的方面:一个是华夷之辨,认为满清没有资格统治中国;一个就是怀念前朝,认为当朝没有前朝好。某些现代人认为清朝时以文字狱举报别人的那些小人全都没有他们聪明。即便如此吧,但人家也不是傻子,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利益。这些小人如果举报文字狱成功了,他们可就升官发财了。那么你想想这些人能不竭尽全力吗?《红楼梦》居然成了漏网之鱼,这是对人家那些小人能力的极大藐视。如果《红楼梦》真的是在悼念明朝,或者这本书更早的所谓“原本”是在悼念明朝,那《红楼梦》早就被搞文字狱的那些小人扒出来了。

有人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把别人的书套过来改写的。因为我自己就写长篇小说,虽然和人家的书差得十万八千里,但是我最开始写的时候就是根据阿加莎等人的侦探小说来改写的,后来我又开始自己创作,写了有一百多万字了,因而对此能够感同身受。由别人的书来改写,虽然也不是很容易,但后来自己写的时候,我才发现那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难度提高了无数倍。

《红楼梦》你说曹雪芹他继承了过去的一些写法,这是肯定的,任何人无论是写作还是干什么其他事情,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的,不可能说我完全推倒重来。包括某些人物的设定,比如我之前说过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都有《西游记》中孙悟空某些方面的特点。这些都是创作中的正常现象。但说什么曹雪芹是根据某个“原本”改写的《红楼梦》,这完全就是不负责任,喜欢哗众取宠的人才会说的话。

曹雪芹人家原本是什么人,根据脂砚斋所说,曹雪芹是擅长写诗的人,是相当有文字功底的人。而且曹家藏书众多,曹雪芹肯定还是个涉猎广泛之人。如果曹雪芹是套用某个“古本”写的《红楼梦》,那根本就不可能“披阅十载”,最后还是个未完成品。我那个《宋慈全传》原本是想着先全部写完再修改,但实在是觉得漏洞太多了,还是决定先把逻辑和前面的情节修改通顺,再往后面继续写。我还是先写了将近六万字的大纲,而且几乎把空闲时间全都用在了这上面,真的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了。但真的是太难了!弄到最后头疼不已,也还是没有完全改通顺,所以之前就又扔哪儿了。所以我明白只有是自己创作的,绝大部分都是靠自己创新出来的作品,才可能会耗费这么大的心力。正如《红楼梦》第一回道人所说:“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曹雪芹不仅不是改写,反而是尽量不落俗套,甚至刻意让自己的小说和引用的内容不完全一样。

第十八回贾妃点戏处脂批所谓的暗示也是这样的。作者就是告诉读者元妃之死会和杨贵妃的情况有些类似,但没必要追求完全一样。非要往真实历史事件上硬扯,这反而是与曹雪芹的本意相背了。八十回之后的元春之死,作者也不可能用大篇幅来写,肯定也只是交待一下就完了。

所以我认为“虎兔相逢”根本就不是什么暗示贾元春死在了哪一天,而是和“虎兕相逢”一样,都是后面“大梦归”的直接原因。如果是“虎兕”,那元春就是死于两派政治势力的斗争,成为了牺牲品。“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如果是“虎兔”的话,那元春本人就是斗争的一方,她是在后宫斗争中落败而死的。虽然“二十年来辨是非”,你的选择看似总是正确的,但当遇到真正强大的对手时,你才会明白自己只不过是兔子而已。

但是就像甲戌本第四回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案时的一条脂批所说:“可谓此书不敢干涉廊庙者,即此等处也,莫谓写之不到。盖作者立意写闺阁尚不暇,何能又及此等哉!”作者是尽量不去牵涉这方面内容的,所以相关方面都不会写得非常明白。我认为这两个版本很可能都是曹雪芹曾经写过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更可能是“虎兔相逢”的意思。但是并没有“虎兔相逢”这样的典故,而且这样远没有“虎兕相逢”那么有气势,所以这就成为了一个遗留问题。要明白古人远没有咱们现代人这么“自由”,即便是写文章写小说,选择也远没有咱们现代人这么多。

五、同情

虽然贾元春这个人物就像第六十五回兴儿所说:“我们大姑娘不用说,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但是贾元春这个人物身上还是有其性格方面的问题的,对此小说中其实是暗示过的。

我发现很多人心里的那种西方二元对立思想,真的是根深蒂固。之前我视频里说《红楼梦》中某些人物的性格问题,也是导致她们走向自己最终命运的原因,有人就认为我是在说这些人物全都是活该,然后强调作者是同情自己笔下这些人物的。我想说这个还需要强调吗?伟大作品当然都是悲天悯人的,曹雪芹对于他笔下命运悲惨的人物当然都是同情的。我在视频里说那些人物性格方面的问题时,还都会先说一句:虽然作者痛惜这些人物的命运悲惨。但对于某些人,你是必须把“同情”两个字写出来说出来,她们才可能会理解。

我想说的是,同情当然是有的,但作者就是因为同情才写了这部小说吗?就比如我之前视频里使用过的祥林嫂片段。鲁迅先生当然同情祥林嫂这样的人,但鲁迅就只是因为同情,而写了《祝福》这篇小说吗?鲁迅只是因为同情孔乙己,所以才写了小说《孔乙己》吗?鲁迅只是因为同情阿Q,所以才写了《阿Q正传》吗?鲁迅只是因为同情华家人和夏家人,所以才写了短篇小说《药》吗?

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权贵阶层对于底层民众的压迫和损害,才是这些小说最深层最根本的写作目的。即便是抛开小说整体的思想意义,只针对人物本身,作者就只是在同情主人公吗?

我发现伟大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会深挖人性,某些特别是古代的作品,还会归结于命运的无常。鲁迅先生的很多小说都在深挖人物身上的劣根性。比如《孔乙己》,作者同情孔乙己最后命运的同时,也表现了主人公的迂腐守旧;比如《药》,作者在同情华家人和夏家人的同时,也表现了华老栓和夏四奶奶的迷信和愚昧。比如《祝福》,作者在同情祥林嫂的同时,也表现了她的迷信和守旧思想。还是那句话,道理是相通的,唯一的区别就是鲁迅先生确实是反封建的。曹雪芹当然同情他笔下命运悲惨的人物,但这是根本就不需要强调的,其他方面诸如人物性格、思想观念、人生道理等等,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

我明白那些人的意思,她们实际上是在强调只喜欢林黛玉、晴雯之类的人,才可能是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而喜欢薛宝钗的人,只会是阴险毒辣、没有同情心的人。

第三十二回袭人不知道湘云的处境,让湘云帮她做鞋。既然史湘云自己都已经答应了,你薛宝钗何必非要多此一举,告诉袭人湘云的难处,还自己把做鞋的事情承担过来?第四十回最后,林黛玉情急之下说了《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诗句。说了就说了,她“移了性情”,或者被人抓住把柄,和你有什么关系?你干吗非要“兰言解疑癖”?平儿被王熙凤和贾琏混合双打,被李纨拉到大观园之后“哭得哽咽难言”,这时候你干吗非要去劝说她?平儿会不会说错话,和你有什么关系?你让香菱住进了蘅芜苑,史湘云也来了,一个诗呆子,一个诗疯子,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聒噪得你受不了,你这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居然没有要求她们两个搬到别处去住,竟然就这么忍了!第五十六回探春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你一个外人跟着帮忙就行了,干吗非要出来和人家辩论,还说人家是“膏粱纨绔之谈”,后面还说“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纵再省上二三百银子,失了大体统也不象”,这个下个视频再说吧。第八十回香菱被夏金桂陷害,薛姨妈准备把香菱卖掉,你这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何必非要去掺和,让香菱以后跟着你?

某个心理学家说过:不要自证清白。我觉得说的太对了,特别是在面对已经认定你就是个坏人,坚信你就是做了坏事的那些人时。因为这样不但根本没用,反而会激怒那些人。我以前看到别人的错误认识,总是忍不住去解释,后来我才发现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很多人不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现代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他们脑子里就没有那样的思维方式,所以你和他们说再多,他们要么根本就听不明白,要么只会觉得你说的是什么“歪理邪说”。所以我也不再说那么多了,只把自己想要说清楚的东西讲好即可。

六、须要退步抽身早

贾元春虽然贵为皇妃,但她依然有自身性格方面的问题。第二十八回元妃送端午节礼,除了长辈们的礼物之外,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礼物相同,也最多,其他姊妹的礼物次一等。你这个意思表达得就太明显了。后面作者对薛宝钗的心理叙述中写道: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连薛宝钗都明白元妃是什么意思,长辈们作为过来人能不明白吗?然而这个并不是贾元春所应该管的事情。因为古代是“婚姻之事,父母之命”,贾母、贾政、王夫人等长辈们都还活着呢。

这里说一下我对87版《红楼梦》电视剧最后让元妃给宝玉和宝钗赐婚的看法。历史上好像从来没有后妃给别人赐婚的先例,当然你说反正《红楼梦》“无朝代年纪可考”,所以我就发明创造了,那我无话可说。而且第二十八回贾元春为什么要用送礼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是因为这不是她该管的事情,她没办法直接和长辈们说自己的看法,所以才采用了这样的方法。那么最后她怎么可能会违背贾母等人的意思,而直接采取赐婚的方式呢?当然电视剧里面贾母就是支持宝玉和宝钗结婚的,这样就可以自圆其说了。但首先小说里面贾母支持的是宝黛婚姻,这个我之前已经说过不止一次了,无论是主子辈的人,还是奴仆辈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而贾政和王夫人是非常孝顺的,他们也都支持贾母的决定,这个我《想当宝二奶奶》的视频已经解释过了。其次,我觉得用让后妃赐婚这样的方式,很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剧组应该是不认同续书的情节的,但二宝最后结婚这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你总得想个办法让他们不得不结婚。

而贾元春的性格问题就在于此。宝钗确实是最适合做家族继承人妻子的人,在合适方面贾元春的“辨是非”确实没错,但是我之前《想做宝二奶奶》的视频已经说过了,婚姻这种事情不是只有合适不合适的问题,还有感情方面的问题。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感情”问题,并不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咱们现代人所谓的爱情问题,而是贾母等长辈们的感情问题。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宠爱的女儿,林黛玉又是贾母最宠爱的孙女辈,迎探惜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贾元春只考虑了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考虑长辈们会怎么想。从这件事情里,就可以看出贾元春这个人物性格方面的问题所在了。

《恨无常》曲:“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显然这个“退步抽身”并不是要告老还乡,更不是要自己请求被打入冷宫,而是不再像之前那样把胜负看得非常重了,不再掺和那么多自己不该管的事情了。甚至贾元春最终在宫廷斗争中失败而丧命,也很可能是由于她管了自己不该管的事情。正是因为她没有及时的“退步抽身”,才造成了自己最终的结果。

贾元春很可能还自以为通过送不一样的端午节礼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这种方法十分高妙,孰不知这恰恰是自作聪明。和王熙凤《聪明累》曲中所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之前说过王熙凤和贾元春是《红楼梦》里面两个最“金”的人物,但太极端化显然是不好的。像贾宝玉那样完全不问世事,肯定不好,但你太热衷于人情世故,同样也是不好的。

七、元春性格分析

贾元春这个人物总的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由于小说里贾元春的相关情节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这个就基本上是猜测了。第十八回行礼仪式之后,贾妃降座,退入侧殿更衣,然后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只管呜咽对泣。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虽然之后贾母等人还是可以进宫到椒房探视,但元春还是觉得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太少了。

这里先说一下我认为的作者对于元春封妃的看法,总体来说这当然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但作者同时也表达了元春封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五十三回乌庄头来送东西,由于遭了灾,所以收获大减,族长贾珍很不满意。乌进孝笑道:“那府里(荣国府)如今虽添了事,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珍听了,笑向贾蓉等道:“你们听,他这话可笑不可笑?”贾蓉等忙笑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哪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心,他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哪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家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元春封妃之前,人家贾府就是贵族,当然要随代降等。元春封妃只是面子上增添了荣光,而实际上却加速了贾府的败落。

而且“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我觉得元春即便是如今当了皇妃,她对于自己曾经的遭遇实际上还是不满的。但问题是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长辈们可能也不想送你去备选,但其他姊妹都还小,只能是你去。所以我认为贾元春的性格就是这样一个不服输的性格。她本身是不想做什么女史的,但是既然我来了,我这么优秀,怎么能不如别人呢?所以她就选上了。但是选上之后,如果不被皇帝看中,那至少要到二十五岁才能出宫回家。贾元春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她就尽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

清代被皇帝临幸的秀女初得的封号,一般是答应、常在、贵人或者嫔,而元春是直接由高级宫女性质的女史成为了贤德妃,而且还有一个曹雪芹发明的职位——凤藻宫尚书。可见元妃有多么受宠,怪不得说“榴花开处照宫闱”。贾元春在这方面的表现和王熙凤比较像,也是锋芒毕露,和薛宝钗的“藏愚守拙”正好相反。

但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如第十三回秦可卿所说:“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这仍然符合小说第一回的主旨: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八、宝钗备选为什么没下文了

以石榴花为代表花的贾元春虽然贵为皇妃,但薄命司的判词里仍然有她,她也属于群芳之一,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把她排除在“姊妹”之外。第三十五回贾母所说“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这“四个女孩”就是“原应叹息”,没有必要把元春去掉,而把黛玉加进来。

这段情节主要讲的是宝钗替凤姐解围的事情,表现了宝钗的聪明和随机应变。而且贾母的话是接着宝玉所说“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所以贾母说“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的话,意思是宝钗才是真正聪明,真正会说话的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薛宝钗备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怎么就没有下文了?首先请大家看一下87版《红楼梦》电视剧对这个问题的处理。

 87版《红楼梦》在这里的这个设定我就真的不得不吐槽一下了。这都八十回之后了,从第四回说要进京待选,这都过去多少年了?人家公主都长大了,这时候你还待什么选呢?

说宝钗没有选上,这是对《红楼梦》中所有优秀女性的侮辱。因为第六十三回抽花签,宝钗的花签上怎么说?“艳冠群芳!”宝钗也是博学多才、德才兼备之人,所以她才会是“群芳之冠”。如果说薛宝钗的姿质都选不上,那就是在说《红楼梦》中所有女性都选不上。那么你想想作者曹雪芹会这么设定吗?

说宝钗选不上,还不如说宝钗她是故意不想选上。第五回说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大家不要想其他的方面,只针对“山中高士”这四个字,大家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形象?应该是一个隐居在深山之中的高人。所以第十八回针对薛宝钗的《凝晖钟瑞》,脂砚斋才会批语说:“好诗!此不过颂圣应酬耳,未见长,以后渐知。”后面还总结批语说:“末二首是应制诗。余谓宝林二作未见长,何也?该后文别有惊人之句也。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为什么脂砚斋会说宝钗这里写的诗只是颂圣应酬,而且说宝钗实际上不屑为此?就是因为薛宝钗是“山中高士”这样的一个形象。她根本就不追求什么荣华富贵,富贵生活我可以过,贫穷落魄了,我同样可以过。当然没有人会放着好的生活不过,非要去过艰难困苦的生活,所以宝钗才会想要把大家衰败颓丧的运势翻转过来,说出那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但命运是早已注定的,这就是她的悲剧所在。

第四回说的是: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虽然宝钗所备选的陪侍和元春所备选的女史,原型都是清代的选秀女制度,但作者还是刻意让小说和现实不完全一样。内务府三旗选秀女,是有其特殊之处的,而且一般是你先要入选,然后才会给你安排具体事情,实际上干的是高级宫女的活儿。所以元春的封妃,才会让贾府的人没有想到。

因此元春和宝钗她们选秀女,就更加不是什么好事了。清代选秀女,比起容貌,更加看重才德,宝钗和元春所选的高级宫女就更是如此了。说不定宝钗是故意表现得很笨,表示我什么都不会,所以才没有选上。

当然这是开玩笑了。第四回作者让宝钗备选公主、郡主陪侍,主要目的就是给她一个进京来到贾府的理由。否则还是我在《越大越没规矩》的视频里说过的,古代可不像咱们现代这样,有这么迅捷方便的交通工具,开车或者打个的就过来了。你让薛宝钗住在别的地方,那她就不用再出场了,最多只能和史湘云一样偶尔来一次。那宝钗还能是核心人物吗?金玉良姻还怎么和木石前盟相互冲突?故事还怎么展开?宝钗备选没有下文了,我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作者就没有想好。

还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没有完全修改好的小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比如第二十二回的灯谜诗不全,晴雯的年龄成谜,贾母的生日前后不一等等。但这些毕竟还不是非常重要,核心人物身上的问题才是根本问题。而我之前就说过了,黛玉进贾府后,第三回末尾就传来了薛家人要进京的消息。可第二十回最后湘云来到贾府,宝玉和黛玉正在住处说话,黛玉正因为宝玉刚才去了宝钗那里而生气,这时湘云想见宝玉,宝钗就来把宝玉推走了。黛玉自然就更生气了,所以两盏茶的工夫,宝玉就又来了,劝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从这段情节来看,应该是宝玉和黛玉一起“长的这么大了”,宝钗才来到了贾府。根据后面情节的发展来看,第二十回这里的安排才是合理的。这个我忘了之前是哪个视频已经说过了。

我认为作者是太想让宝钗早点出场了,因为宝钗是和宝玉、黛玉三足鼎立的核心人物,是书中很多主要人物的“老师”。但是这样安排就不合理了。从第三回到第四回,宝钗好像是紧接着黛玉就来贾府了,那你第二十回这个“长的这么大了”是怎么回事?应该是黛玉进贾府至少两到三年之后,宝钗再进贾府,这样时间线才合理。

第四回的安排显然是有很大问题的,但作者却并没有改,所以我认为宝钗备选没有下文的问题,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作者并没有想好该怎么改。因为一旦要改,前面许多回的内容就都要大动了,而古代可没有电脑,也没有打印机。

九、“原应叹息”四姐妹的性格设定

最后我又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姐妹的性格是正好形成对比的。老大和老二相比,元春是什么事情都想要插手管一管,包括她不该管的事情;而迎春是什么事情我都不要管,连她自己的事情也都抛在一边。老三和老四相比,探春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而惜春是一心想要出家,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第五十八回开头老太妃薨逝,诰命夫人都要入朝按爵守制,便托薛姨妈住进大观园照管众姊妹,因此文中写了各位小姐姑娘住所的情况。说到惜春时只有一句话:惜春处房屋狭小。最后薛姨妈住进了潇湘馆。前面第四十回刘姥姥游大观园,随贾母等人来到了黛玉的潇湘馆,最后贾母起身说:“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这说明黛玉的屋子已经算是比较窄的了。而第五十八回这里,虽然薛姨妈最后住进了潇湘馆,还有贾母千叮咛万嘱咐她要照管林黛玉,以及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黛玉等原因,但前面专门说了“惜春处房屋狭小”,显然不是白说的。惜春的房屋狭小,所以薛姨妈住在了黛玉那里,这说明惜春的屋子比黛玉的屋子更狭窄。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黛玉对景感怀,又俯栏垂泪,此时其他人都没空,只有湘云一人宽慰她,因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显然惜春的心是比黛玉还要窄。

迎春和惜春相比,就像第六十五回兴儿所说,“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迎春几乎是什么都能忍受,而惜春却是非常敏感。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在惜春那里查到了丫鬟入画的哥哥存在她那里的黄金,而且还有男人的靴袜等物。解释清楚之后,大家都认为也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但惜春就一定要把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入画撵出去。后面还和尤氏说道:“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惜春是一点“不干净”都不能忍受。

元春和探春虽然都想要管事,但也还是不一样的。探春是想要有一番作为,但长辈们让我管事我就管,不让我管事,我就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当然探春也有她自己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她的气性比较大,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就到下个视频再具体说了。

【相关文章】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如何从一片向荣走向灭亡

《红楼梦》最初叫《石头记》,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

《红楼梦》里到底有多少人的梦?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红楼梦》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792.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热点阅读